2014年公考申论热点:农民工如何颐养天年,百度网盘下载完整版链接:http://pan.baidu.com/s/1ntlZFJj
1.改革开放30多年了,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收货了辛酸、歧视以及并不丰厚的收入之后,他们的身体逐渐佝偻,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他们不再有任何竞争力,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在榨干他们的使用价值之后,“没有活干”是他们不能改变的趋势,更大的困境则在于,已经整体步入老年的他们,能否“颐养天年”,又该如何“颐养天年”?传统社会的断裂使得“养儿防老”的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需求,而体制造成的裂缝显然短时间内难以弥缝。如此看来,横亘在农民工面前的养老困局,显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。
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》显示,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261万人,比上年增加983万人。调查显示,虽然我国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,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占15.1%,但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曾逐年下降,由 2008年的 70%下降到 2012年的59.3%,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7.3岁,其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人数高达3965万,即将突破4000万。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,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率却很低,例如在农民工聚集的广东省,从20世纪90年代实施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(放心保)以来,到现在拿到退休金的农民工仅800多人,相对2600万在粤农民工的庞大数量,发人深思。截至2012年9月,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重仅为 17.8%(按全国农民工总数 2.5亿人计算)。此前,因欠薪、工作环境差、社会地位低等相关农民工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,而农民工的养老问题经常被忽视。随着农民工年龄的递增,第一代农民工“退休”后的养老问题将会日益凸显,而且随着“退休”农民工的激增,30年来农民工福利不完善累积的问题,将在5年内集中爆发,由此,“谁来为第一代农民工养老”的话题吸引了社会的关注,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提高警惕,增加关注。 2.30多年来,第一代农民工在工业化、城镇化、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但付出与回报却始终难成正比,由于各种原因,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一直偏低,还经常遇到恶意欠薪难题。而农民工往往既要在城市生活,又要抚养子女、赡养父母,生活消费的剩余还要用于自身发展需求,即使较富裕者其养老储蓄也捉襟见肘,真正能够买得起养老保险的人更是寥若晨星。如果他们的晚年养老生活只是单纯依靠年轻时期的非强制性存款,那也意味着这批为城市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,大部分将在老年时期成为社会最贫穷的弱势群体。 “养儿防老,积谷防饥。”眼下农民工群体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隐忧是,农村无法养老,城市拒绝养老。农民工传统养老方式一般有三类:一是回农村依靠承包的土地养老;二是靠年轻时储蓄积累来养老;三是依靠子女实行家庭养老。但是,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,这些传统的养老方式已无法适应上亿农民工的养老问题。其实,不仅第一代农民工存在养老难题,而且年轻农民工心中也有“老了怎么办”之忧。 有些尚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不愿回农村,但城市又不存在他们养老的可能,农民工养老难题如何解决?一句话,政府是破解3600万农民工养老困境的第一责任人,政府要有责任担当。随着第一代农民工整体步入老年,这一特殊群体的“超龄”打工生活、背后的辛酸以及即将到来的养老困局,必须进入政府的视野,引起高度重视,摆上议事日程,并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解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