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点通
标题:
2018年二级建造师考试《建筑工程》真题
[打印本页]
作者:
乐无限
时间:
2018-6-3 13:27
标题:
2018年二级建造师考试《建筑工程》真题
功课吧论坛将及时发布2018年各科二级建造师考试真题答案供考友下考后回顾并估分。同时功课吧也进行
一级建造师VIP班送教材
活动,敬请广大考友考后积极关注。
(二)
背景材料
某写字楼工程,建筑面积8640㎡,)建筑高度40m,地下一层,基坑深度4.5m,地上十一层,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。
施工单位中标后组建了项目部,并与项目部签订了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。
基坑开挖前,施工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进行现场检测,检测单位编制了检测方案,经建设方、监理方认可后开始施工。
项目部进行质量检查时,发现现场安装完成的木模板内有铅丝及碎木屑,责令项目部进行整改。
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,施工单位填报了浇筑申请单,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。施工班组将水平输送泵管固定在脚手架小横杆上,采用振动棒倾斜于混凝土内由近及远、分层浇筑,监理工程师发现后责令停工整改。
问题
1.施工单位应根据哪些因素组建项目部?
2.本工程在基坑检测管理工作中有哪些不妥之处?并说明理由。
3.混凝土浇筑前,项目部应对模板分项工程进行哪些检查?
4.在浇筑混凝土工作中,施工班组的做法有哪些不妥之处?并说明正确做法。
(三)
背景资料
某企业新建办公楼工程,地下一层,地上十六层,请筑高度55m,,地下建筑面积3000m2,总建筑面积21000m2,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。一层大厅高12m,长32m,大厅处有3道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。合同约定:“······工程开工时间为2016年7月1日,竣工日期为2017年10月31日。总工期488天;冬期停工35天,弱电、幕墙工程由专业分包单位施工···”。总包单位与幕墙单位签订了专业分包合同。
总承包单位在施工现场安装了一台塔吊用于垂直运输,在结构、外墙装修施工时,采用落地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。
结构施工阶段,施工单位相关部门对项目安全进行检查,发现外脚手架存在安全隐患,责令项目部立即整改。
大厅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浇筑完成25天后,生产经理凭经验判定混凝土强度已达到设计要求,随即安排作业人员拆除了梁底模板井准备进行预应力张拉。
外墙装饰完成后,施工单位安排工人拆除外脚手架。在拆除过程中,上部钢管意外坠落击中下部施工人员,造成1名工人死亡。
问题
1.总包单位与专业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过程中,应重点落实哪些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?
2.项目部应在哪些阶段进行脚手架检查和验收?。
3.预应力混凝土梁底模拆除工作有哪些不妥之处? 并说明理由。
4.安全事故分几个等級?本次安全事故属于哪种安全事故?当交叉作业无法避开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时,应采取什么措施?
(四)
背景资料
某开发商投资兴建办公楼工程,建筑面积9600㎡,地下一层,地上八层,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,经公开招投标,某施工单位中标,中标清单部分费用分别是:分部分项工程费3793万元,措施项目费547万元,脚手架费为336万元,暂列金额100万元,其他项目费290万元,规费及税金264万元,双方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。
施工单位为了保证项目履约,进场施工后立即着手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,实施项目管理实施规划,制定了项目部内部薪酬计酬办法,并与项目部签订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。
项目部为了完成项目目标责任书的目标成本,采用技术与商务相结合的办法,分别制定了A、B、C三种施工方案;A施工方案成本为4400万元,功能系数为0.34;B施工方案施工成本为4300万元,功能系数为0.32;C施工方案成本为4200万元,功能系数为0.34,项目部通过开展价值工程工作,确定最终施工方案。并进一步对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优化,制定了项目部责任成本,摘录数据如下:
相关费用
金额(万元)
人工费
477
材料费
2585
机械费
278
措施费
220
企业管理费
280
利润
…
规费
80
税金
…
施工单位为了落实用工管理,对项目部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进行检查。发现项目部在施工现场配备了专职劳务管理人员,登记了劳务人员基本身份信息,存有考勤、工资结算及支付记录。施工单位认为项目部劳务实名制管理工作仍不完善,责令项目部进行整改。
问题
1.施工单位签约合同价是多少万元?建筑工程造价有哪些特点?
2.列式计算项目部三种施工方案的成本系数、价值系数(保留小数点后3位),并确定最终采用哪种方案?
3.计算本项目的直接成本、间接成本各是多少万元?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做到哪“三同步”?
4.项目部在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完善哪些工作?
作者:
tgcf6698
时间:
2018-8-4 13:19
提示:
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欢迎光临 易点通 (http://gongkeba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1